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精英培训 - 设备圈培训

  • 分享

    设备圈培训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建设部署

    12设备圈客服 2016-08-09 10:36
          过去,传统的线下培训占据了主流,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优势不再多言。简述其几个不足之处如下:
    • 时间、地点等限制条件,影响学员参加学习(想学请不了假怎么办?);
    • 教学服务时间及课后答疑时间有限,信息量少(课后有问题想问怎么办?);
    • 课程内容受限于讲师的个人知识范围,难以集大成(能否把多位专家的内容集合在一堂课内?)。
         互联网时代,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在线培训来加以弥补和完善。设备圈线上培训充分考虑了学员的便利性:
    • 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此不多解释了;
    •  服务时间长:如筑梦,提供两年的教学互动和答疑支持,传统培训仅数天,难以起到长期交流互动和督促学习的作用;
    • 不断的降低学习门槛,在设备圈讲坛提供免费的在线学习视频,满足初级学员的需求。
    • 课程的内容设计基于专业团队,统一开发、制作、校审、录制、二次校审、发布、升级。通过集体操刀模式实现课程内容的“集大成”,这有别于传统的个人讲师模式。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培训解惑环节相对薄弱,设备圈提供了“学员答疑”群组、在线组会、电话咨询等,强化这一重要环节。

    设备圈的培训基于两个导向、满足两个需求:

    • 第一是满足圈友的职业发展需求。除了刻苦努力,如终身学习、知识管理、个人品牌、人脉经营等个人职业发展途径逐渐被职场人认识、接受并运用。基于网络的交流和分享为平时走不出职场的职场人提供了无限的提升机会。这一块由设备圈培训部负责。    
    • 第二是满足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了,时代的大势已经到来,中国制造2025、核电大发展并要走向海外、新规范需要陆续制定、大量的国外技术需要解读,这些是大势所趋,满足国家发展需求,虽任重道远,但必须为之。这一块学术部负责,发表的文献和专著是全行业共享的。培训部负责为我们的学员深入讲解和解读这些专著。

    设备圈的培训课程要“集大成”:

    • 课程设计由“讲师个人制作”变为“专家团队集体开发”,突破个人的局限性;
    • 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交流,持续获得全球最前沿的技术信息,保持信息优势;
    • 课程内容除了来自中文素材或国内经典教材,更多的来自于国际上近五年的最新技术进展;
    • 参照一流名校教学模式,增加讨论课时。传统的光听不问(光输入不输出)效果不佳。我们的课程由视频课程+在线组会+长期答疑组成,要求学员不能只做听众,应积极提问和讨论,提不出问题或无法参与讨论,说明仍未深刻理解。
    设备圈对行业领军人物的培养
    • 纵观全球分析设计相关知识、理论和文献总量,也算浩如烟海。而国内目前仅仅了解或掌握了其中极其小一部分。这对有志于此的圈友是个很好的机遇。
    •  当前,国际上分析设计的进展超乎我们的想象。当我们还在学习、消化ASME等“先进”规范时,美国已经提出了“Updated Code”,欧盟提出了“Ideal Code”,进展速度比我们快几个档。由此看出,我们的使命也是任重道远。
    • 未来,有条件的圈友应该走出国内,去分析设计的发源地去学习、去交流,学成再回来提升我们的发展速度。
    •  和石化行业主要用ASME规范不同,在核电和高温领域,美英法日各有各自的规范,所以学习并理解这些规范,是国内规范制定前的必有之路。然后,高温下的结构完整性理论和蠕变力学等又在个人知识结构层面设置了障碍,这些也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
    •  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近5-10年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期,希望设备圈未来能出现3-5位在业内领军人物,推动行业的发展。

            设备圈的培训和学术倡议,从小处看,可以满足个人职业发展,从长远看,最终还是为了推进行业技术发展,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是由整个国家的发展而决定的,即使设备圈不去做,也会有人做,大势所趋,不以个人的意志而变。

    [本话题由 shebeiQ_TC 于 2016-08-10 08:08:01 编辑]
你还不是该群组正式成员,不能参与讨论。 现在就加入

设备圈微信号:shebeiQ